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面具(2 / 3)

色地没再继续问,转而回忆起过去。

十年前,就是李制片把《圣咏》的剧本推荐给靳明的,没想到这部内容独特的电影竟包揽了好几个奖项,最终还给影视圈增添了一位极具天赋的编剧。

《圣咏》获奖后不久,27岁的季屿恒收到了国内知名导演温磊的个人工作室的签约邀请。

季屿恒稍微一想,便知道是靳明推荐了自己。

在影视圈里,温磊这个名字无人不晓。

凡是温磊用过的演员,无一例外都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其中还不乏影帝和影后。同时,温磊也是电影学院的特聘教授。而圈里人都知道,靳明是温磊最为满意的学生。

背靠温磊,靳明的人脉关系可想而知,凡是跟温磊有过接触的监制、编剧、演员,都会卖给他个面子。

作为制片人,李主任很看重影片的商业性,但他也十分欣赏靳明的才华,所以在看到《圣咏》的剧本后,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靳明。

如果季屿恒同意签约,这意味着,凭借靳明的人脉,他写过的那些被堆放在角落里吃灰的剧本或许将有机会得见天日。

但令靳明感到惊讶的是,季屿恒以不擅长团队工作为由,婉拒了签约的邀请。

季屿恒是个完美主义者,在细节上的较真和高标准常常让他无法相信他人,也很难对他人的工作感到满意。在大学时他就不怎么参与团队合作,常常大包大揽地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便习惯了独自负重前行。

所以季屿恒十分厌烦那种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根本就没有进入影视圈的打算。

然而靳明并没有就此放弃。

他一有空就去找季屿恒吃饭聊天,把自己看过的各种小说、故事拿来和他一起讨论,问他有没有在改编上的建议。

靳明擅长用视听结合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季屿恒擅长用文字描绘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两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所以在同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会选择不同的侧面来展开。有时,靳明看待事物的独特角度总能让季屿恒有所启发。

两人之间的交往潜移默化、细水长流。

渐渐地,季屿恒发现,靳明的脑子里也有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而且他从那些想法中看到了这个年轻导演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善意。

许久之后,季屿恒终于认定靳明是个真诚的、值得信任的人,开始尝试着向他表达自己的内心。

得过一次最佳编剧奖后,季屿恒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尝试着接近他。

但他对那些人都没什么兴趣,他只想写好自己的故事。

相比于赚钱,他更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功成名就从来都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只是觉得,看到自己的文字以音画的形式被呈现出来,这种感觉似乎挺不错的。

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他时常感到痛苦,抑或是虚无,他只是从没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

与人接触时,他总是戴着一副面具,或者说,千千万万幅面具。

可演出总有谢幕的时候。

长时间与人接触会大大消耗他的能量,他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创作。

他将内心的痛苦、压抑、悲伤、难过,化作虚构的故事,统统挤出来。

好像这样,他那颗干涸的心就能因此而实现某些价值。

那些剧本,如果有人愿意拍,那他便认真对待。如果没人想拍,那也没关系,他就干脆不做编剧,去做些其他感兴趣的事情。

靳明也表明了自己希望季屿恒签约的原因。

毕业后,靳明先是凭处女作获得了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后来又拍了两部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其他时间里,他就给他的老师温磊做副导演拍商业片。既有口碑,又有钱赚,所以靳明在影视圈里还算是顺风顺水。

但他还是会有困惑。

商业电影普遍有着故事内容单一、叙述能力糟糕、思想深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靳明不喜欢拍商业片的原因。虽然他一直坚持着每隔一年拍一部文艺片,但圈子里过分强调商业回报的创作环境,还是稍微动摇了他曾经坚持的信念。

当靳明正感到迷茫时,李制片带着《圣咏》的剧本找上了他,问他对这部戏是否感兴趣。

靳明和季屿恒见了面,两人聊得非常愉快。从商谈、筹备到选角,所有过程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制片可以算是季屿恒、靳明以及贺璟昀三人共同的伯乐。

最终,靳明还是搬出了李制片帮自己一同劝说季屿恒,这才成功将他拉入伙。

两人共同组建了一个挂靠在温磊个人工作室下的小型团队。

就这样,季屿恒作为一名编剧,正式进入了影视圈。

————————

【捡手机文学】

季:[好讨厌自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