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旧半为鬼”,离别时感叹“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esp;&esp;在归途中,又写下字字泣血的《三吏三别》。
&esp;&esp;“亲友折于叛乱,心有悲伤。更见两京古道上,不如以往的生机。”
&esp;&esp;杜甫如实向李瑄回答道。
&esp;&esp;他的家乡在洛阳,战乱使亲友丧命在于叛乱之中。
&esp;&esp;“战争无情。我已免去两京古道诸县、洛阳、荥阳、陈留、汝南、颍川、南阳,以及河北诸郡平民百姓两年赋税,官吏不得征收任何苛捐杂税。”
&esp;&esp;李瑄知道洛阳在战场中心,许多悲痛难以避免。
&esp;&esp;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也希望杜甫用字字带血的排律,叙述战场的残酷。
&esp;&esp;免去诸多赋税,李瑄不担心财政吃紧。
&esp;&esp;百姓确实太苦了,兵灾如同猛兽,必须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esp;&esp;另外就是李瑄准备磨刀霍霍,开宰关中河南河北河东的豪强大族。
&esp;&esp;他们的耕地、财产,可比平民百姓的税收多得多。
&esp;&esp;他宰豪强的时候,被免去赋税的百姓一定双手赞成。
&esp;&esp;“殿下仁慈,臣沿途露宿的百姓家庭,无不感激您。战死者有抚恤,老有所依,少有所养。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就是传说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esp;&esp;杜甫一路上感慨良多。
&esp;&esp;他不支持李瑄的行为,但他在心里认同李瑄是好君主。
&esp;&esp;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esp;&esp;在安禄山叛乱之前,杜甫说出这句话。
&esp;&esp;那时,他感受到国家已是崩溃的边缘。
&esp;&esp;一场叛乱,李瑄趁机夺权上位。
&esp;&esp;于礼法不幸,却是国家的万幸。
&esp;&esp;李瑄描绘的宏伟蓝图,多么令文人士子着迷啊!
&esp;&esp;“不断变革下去,一定会成功!”
&esp;&esp;李瑄心知没有真正的永恒,但还是开口安慰。
&esp;&esp;因为是人都有欲望,特别是人人都识字,天天吃肉成为最基础的条件后。
&esp;&esp;国家的发展速度,永远也无法满足欲望的膨胀速度。
&esp;&esp;即便如此,李瑄也会向那个方向发展。
&esp;&esp;就像科举一样,他坚定“学而优则仕”,在公平的情况下,更努力、更聪明的人,不论身份,都可成为官吏。
&esp;&esp;但官吏后代,又不可避免拥有优势。
&esp;&esp;从小耳濡目染的文人,一定比平民寒素更容易进士及第。
&esp;&esp;“最近臣一直在琢磨殿下的一首诗,惊为天人,古今未有文学比拟。”
&esp;&esp;杜甫饮了一杯酒,突然向李瑄说道。
&esp;&esp;“哪一首?”
&esp;&esp;李瑄好奇询问杜甫。
&esp;&esp;谁知杜甫直接从座位上起身,面对李瑄伸手吟诵:
&esp;&esp;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esp;&esp;望西关,意踌蹰。
&esp;&esp;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esp;&esp;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esp;&esp;杜甫是不喜欢大声说话的人,此时他慷慨激昂,声音响彻大殿。
&esp;&esp;短短几句话,等杜甫念完以后,潸然泪下。
&esp;&esp;他用官袍擦拭眼泪,向李瑄一礼后,重新回到座位上。
&esp;&esp;唉!
&esp;&esp;天下兴盛的时候,皇帝大兴土木。
&esp;&esp;曲江群殿、华清宫、兴庆宫、大明宫、玉华宫、翠微宫、明堂、天堂等等,不都是天下兴盛的时候建筑。
&esp;&esp;太宗皇帝,也不能免俗。
&esp;&esp;皇宫已经那么大,还不能容纳皇帝吗?
&esp;&esp;每次出行,还都要大兴土木,建立行宫。
&esp;&esp;更别说天下将亡的时候了。
&esp;&esp;“我只会修建道路、桥梁、水渠,不会为一己私欲,去建筑宫殿。”
&esp;&esp;李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