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帝国庞大信息网络与交通网络上的关键节点,确保政令文书得以上传下达。
最基层的,便是深入村落的里。
里的负责人被称为里正,或称里魁。
里正直接管理着大约百户人家,负责最基础的户籍登记、人口核查、安排徭役等事务。
里正是官府与普通民众打交道的最前沿,政令能否被准确传达、赋役能否被公平摊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更加琐碎、更加具体、更加考验耐心的民生百态,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官场大学课程。
预备官员的实习实践过程,不仅仅是让他们自己熟悉从高层决策到基层具体执行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更重要的是,让谢乔对于郡国内各官吏的具体职能范围、权力边界、日常运作流程,甚至其中潜在的效率低下或滋生弊端的环节,都有了远超书本知识的、鲜活深刻的认知。
这为她日后优化现有结构,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高效且廉洁的统治班底与制度体系,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半年时光悄然而逝,当初那些略显青涩的学子,在经历了相府到乡亭里的全方位官场实践课后,已然脱胎换骨。
凭借实习期间积累的实务经验和展现出的能力,陆续通过了考核,得到了正式的官职任命。
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梁国官场的气象为之一新,官员队伍显著年轻化。
那些原本占据高位、却只知空谈不做实事的老吏,在这些精力充沛,熟悉具体运作流程的年轻人面前,相形见绌,不少人不得不黯然让位下台。
这番人事变动雷厉风行,但也如同捅了马蜂窝,那些盘踞地方利益受损的豪强大族,对始作俑者谢乔的记恨又加深了几分。
谢乔对此心知肚明,却也不甚在意。
梁国终究只是一个跳板,一个为西凉本部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
毕竟,从零开始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可用人才,周期太过漫长,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借着梁国这块试验田,筛选、锻炼、然后择优调往西凉,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谢乔翻看着梁国新晋官员的名册,目光锐利地扫过一个个名字。许多人在此时尚且籍籍无名,但在她那来自原世界的记忆里,却清晰地标注着他们未来的分量。
当看到毛玠二字时,她微微一顿。
这位未来给曹老板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关键人物,更是屯田制的重要推手,现在已然在梁国某个不起眼的职位上历练了。
谢乔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这种级别的重要谋士,其价值绝非寻常官吏可比。
未来曹老板会是主要竞争对手,曹老板那边少一个栋梁,自己这边多一个支柱,一来一回,里外里就是双倍收益。
血赚!
-----------------------
作者有话说:[星星眼]有时候挺茫然的,想知道大家更想看什么,与历史名人的互动,还是想看剧情,看基建种田,看攻城略地,还是女主的高光
遴选的新官吏,揣着任命文书和几分忐忑,走马上任。
他们帶来的不仅是年轻的面孔,更是謝乔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效率、实干、责任到人。
梁国,这台一度运转不畅的机器,各部件各齿轮,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运转。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短短一个月,卓有成效。
过去积压的文书在几日內便得到批复流转,不再是动辄数月杳无音信。
田野里,新任的亭长、里正不再只是板着脸催缴租税,而是帶着相府统一印发、图文并茂的《农时简报》,与老农们蹲在田埂上,认真讨论着墒情、选种和新农具的试用。
老农起初还拘谨,后来发现这些年轻的官吏,是真的能说出些门道,态度亲和,渐渐话多了起来,脸上多了几分踏实的期盼。
市集上,尤其以睢阳为最,变化更是显著。往来商贩增多,南腔北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取代了往日的萧条。绢布、粮油、盐铁等大宗商品交易活跃,甚至一些来自外郡乃至更远地方的皮货、药材也出现在固定摊位上。
在加强巡逻的新任县尉弹压下,过去常见的地痞滋扰、强买强卖现象几乎绝迹,整个市集秩序井然。
就连一些偏远县乡,坑洼泥泞的道路上,也出现了民夫修整的身影。
新任亭长亲自监督,确保工程用料和进度。虽然只是初步修缮,远谈不上平整宽阔,但至少保证了雨雪天气下的基本通行。往来传递公文的驿卒脚程因此快了不少,行商也敢于走到更偏远的村落收购土产。
梁国上下一派新气象,尽扫战乱阴霾。
一場考验来得猝不及防。
邻郡骤然爆发瘟疫,起初只是零星消息,但很快,疫情悄然蔓延,触角伸向了梁国边境的几个村落。
消息通过加急驿传送到睢阳时,已是深夜。
几乎在消息送达的同时,医曹属
好版主